004

1“藥食同源”的歷史形成過程
  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隨著人類對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入、知識和技術的不斷積累,首先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生物圈,而生物圈的一系列改變,又深刻影響到人類的智慧與技術發展;再之,從社會發展來看,人類數百萬年間,從直立行走、石器使用、火的使用,從狩獵時代經歷了畜牧和農耕時代、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直發展到現代社會。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人類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對食品和藥品的認識和區別,自然存在著一種模糊的狀態。到了氏族社會與奴隸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不斷實踐,這種區別變得愈來愈清晰。在中國,大概在(西元前104年至西元1-2世紀左右),隨著最早的一部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的出現引,標誌著食物與藥物的分化已經有了明確的界定與範圍。這是歷史的必然,唐朝《黃帝內經太素》中所說的“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就充分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藥食同源”的形成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逐步演變的過程。

2“藥食同理”的理論基礎
  藥食的分用是人類在不斷實踐和進化的結果。因此,在這過程中必然是遵循同一法則和理念,凝集出同一種理論。在中國,運用藥食的理論與古代樸素的哲學(易學)思想息息相關。在實踐中形成了以“四氣、五味”為核心的學說。

  其要點:藥食均具有寒熱溫涼四氣與酸苦甘辛鹹五味的屬性。使用時根據四季變化和人體所處的狀態選擇適宜物件,是人體存在的不平衡(疾病或亞健康)狀態恢復至平衡(健康)狀態。藥食兩者使用的原理基本相同,所異者:“食養正氣,藥攻邪氣。”如綠豆和大黃同為涼性,綠豆作為食物有清膽養胃、解暑止渴的功效,而大黃的功效為泄熱毒、破積滯和行淤血的功效,作用相比之下要強很多。藥物相對而言,糾偏作用更強,藥性更盛,因而俗語所言:“是藥三分毒”,形象地勾劃出兩者的區別和特性。

  正確運用藥物與食物如用兵。首先需要正確瞭解物件所處的狀態(體質、症狀和內外表現及矛盾所在),再根據理論選擇好解決矛盾的物件(藥物、食物),使得矛盾迎刃而解。我們注意到這樣的事實:歷史上或現今的一些名老中醫、健康和長壽者不乏其人。

 

3“藥食同用”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最為生動的實例便是各地在歷史事件中形成的各種“藥膳”。總的運用原則:選擇那些藥性平和、適口、有應用傳統的種類,大抵以補虛、強體、辟邪、應時為目的,運用的方式多種多樣,以廣大群眾所熟知的,如:為應對南方濕熱天氣的涼菜;以清熱解毒為主體原料配製成固定配伍並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涼茶品牌,而形成了具有嶺南獨特的涼茶文化且已成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應用十分普遍的保健湯羹類,如其中列舉的花旗參石斛安神養陰湯,黨參天冬清肺湯等。“湯療”一書的作者調查了在香港酒樓供應以潤肺為主的老火湯,頻率依次為:杏汁白肺湯、金銀菜燉白肺、西洋菜南北杏燉陳腎、花膠響螺燉雞湯、淮山杞子響螺煲雞湯等。另一在民間應用十分普遍者為煎膏(又稱膏滋),這種傳統劑型易於保存及服用,並適合長期應用。僅舉在《中國藥典》中收載的少數為例,如養心定悸膏(養血益氣,複脈定悸)、龜鹿三仙膏(溫腎益精,補氣養血)、阿膠三寶膏(補血氣,健脾胃)、胃腸複元膏(益氣活血,理氣通下)等。

  酒的發明,從古代中國便曉得以酒為載體,製作一些四季養生的“藥酒”。例如用於滋補的有枸杞酒(《太平聖惠方》),女貞子酒(《本草綱目》);活血的有紅花酒(《金匱要略》),地黃煮酒(《太平聖惠方》);祛風濕的有牛膝獨活酒(《千金方》);補腎的有對蝦酒(《本草綱目拾遺》)等等。

  至於藥物和食物共用的“藥膳”,像飲食文化各地的菜系一樣,各地在長期實踐中,利用本地的草藥與食材,創造出形形色色的“藥膳”,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4“藥食兩用”是現代研究與開發的重點
  藥食兩用(藥食兼用)是人類對食物和藥物有了深刻的認識後,希望尋找那些既有特定的功能、又可長期而又較安全服用、起到調整機體某些不平衡機制的作用,隨之而來,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健康食品(Health food)、藥用食品(Pharma food)、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植物營養劑(Phyto—nutrient)、療效食品(Therapeutic food)等名稱和概念紛至遝來,究其本質,僅有微小的差別,但均屬於“藥食兩用”範疇之內。“藥食兩用”和藥食互滲透,已是國際上的大趨向。其理念是避免藥物糾偏誤用時對人體造成傷害,通過日常攝入達到人體恢復或保持在健康狀態。其關係可參照附圖所示:

  枸杞子、桑椹、山藥、大棗等常用藥食兩用中藥就非常值得更深入地從這個角度重點研究和開發。

5“藥食同源”概念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藥食同源”的整理與詮釋,使我們對習近平主席2014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所說的:“我們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國際上藥食互滲透的大趨勢,實際上我國早在兩千年之前就有了認識,並且身體力行地實踐了這麼長時間,這種藥食文化已植根在廣大民間,需要我們去努力挖掘,增強對祖國傳統醫藥文化的榮譽感。

  應該說,在藥食文化上我們具有獨特的優勢,但也應該說這種優勢遠遠沒有被發揮好!就以現在風行世界的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為例來說明,我國在國際上,無論是產品或是影響力,的確“不盡人意”。究其原因:我們在深入研究、產品開發等方面,與歐、美、日、韓等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通過深入研究,從功能性食品中獲得了如白藜蘆醇(Resveratrol),蕃茄紅素(Lycopene),薑黃素(Curcumin)等一系列保健功能成分,並且應用於包括癌症等諸多慢性疾患等。這種差距一方面要通過國內體制,機制的改革來解決,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虛心向他們學習先進經驗和方法來解決,在藥食兩用的研究和開發方面應該要向做得比我們好的國家虛心學習。

  我國民間蘊藏著“藥食兩用”的豐富經驗,僅我國的一個“麻婆豆腐”就風靡全世界;多種“涼茶”已在國內暢銷,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遺憾的是:這兩者對其保健作用都缺乏深入研究。假設兩者都具有說服力的資料來闡明其保健作用,那麼對前者就不但能享受到其美味,而且還能從美味中體驗到對人體的益處;而對後者來說,更能促進亞、非、拉保健市場的開拓,使那裡廣大勞動人民在預防暑熱方面多了一種手段。我們應該立足本土傳統,放眼世界市場,選對目標物件,開展深入研發,為創造中國“保健食品”品牌而努力。

  又如在我國“藥食兩用”物品名單中,枸杞產量已經名列榜首,其他如山藥、大棗等產量亦不菲,如能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科學闡明其保健作用及機理,這樣的工作對塑造我國保健食品的威信十分必要。同時我國傳統廣泛應用著一批滋補方劑,如六味地黃丸、生脈飲、秋梨膏……等等,很值得在原有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開發,這方面雖有難度,但是確實是一件大有可為的事!

  不少人對“是藥三分毒”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錯誤地認為:“只要我一用上藥,就會藥到病除。”因為藥物所具有的偏性及藥性,使用不當往往會造成“藥源性疾病”,甚至會致死。最近有不少報導:因用藥不當而致死的比例數不容小視。而使用“藥食兩用”為主的食療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也可能是功能性食品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應該加強宣傳,扭轉“迷信和濫用藥物,以及輕視食物長期緩慢調整作用”的錯誤觀念。

  用藥食理論來指導化學藥物及抗生素藥物一直是某些學者探索的領域。目的為了提高療效及減少副作用,這方面已經有少數的案例。首先可以對那些從中藥或食藥中提出的有效成分做研究,提純後的性味,功能等是否與原來物品相同或有變化。總之,這是一個可以探索的領域。

從“藥食同源”到“藥食兩用”已成為國際健康大趨勢。這種趨勢需要我們積極應對,我們應該再進一步仔細分析,作好頂層設計,從政策、人才、研發、生產、合作等諸多方面做好規劃。

6 結語
  “藥食同源”是祖國醫藥寶庫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藥食兩用”是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國際關注的熱點,我們應該及早作出相應的調整和部署,使在預防衰老及防治慢性疾病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本文來源:《中國現代中藥》2015年12月第17卷第12期,由中藥大品種聯盟(BBTCML)編校整理發表,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