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醫中藥網

  近日,有關“脈診驗孕”的中西醫約戰受到很多人關注。脈診作為中醫四診之一,究竟能不能判斷懷孕?除了判斷懷孕外,把脈還能診斷哪些疾病?《記者近日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李曉君教授展開對話。

201706-10
(圖片為網路蒐圖,若是侵權煩請告知,本網站即配合下架)

記者:女性懷孕時脈象會有哪些變化,“脈診驗孕”是否真的有效?

李曉君:古代由於科學水準的限制,沒有現代醫學的化驗、B超等方法來判斷懷孕,所以醫生們通過大量經驗總結出脈象與懷孕之間的聯繫,有一定的準確率。女性如果出現“滑脈”,即脈象圓滑如珠,流暢地滾動,並伴有停經、嘔吐等症狀,就有可能預示著懷孕。因為人在懷孕時,氣血比較旺盛,需要供給胎兒,滑脈便是氣血充盛之象。但這也並非絕對,當體內的正氣和邪氣都盛,相互鬥爭劇烈時,如痰飲盛、熱邪盛的人,也可能出現滑脈。此外,身體健壯的人由於氣血旺盛也可以出現滑脈。中醫講究“四診合參”,就是要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地判斷,不能單純憑脈象百分百地確定。

記者:對此次西醫約戰事件您怎麼看?

李曉君:我對這種約戰持反對態度,因為中醫和西醫都應當是包容的。脈診斷孕雖有一定的準確率,但它本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產物;西醫有方便、準確的判斷懷孕的方法,中醫也願意去借鑒和使用。西醫常借助于儀器、化驗結果判斷懷孕與否或診斷疾病,但這些結果有時也難免出現誤差。所以我認為這種約戰無論輸贏都沒有任何意義,中醫和西醫都應該以治好病為目的。

記者:脈診的原理是什麼,它在中醫診斷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李曉君:脈診是中醫四診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西元前5世紀就記載有“著名醫家扁鵲擅長候脈診病”的事例。中醫認為,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與人體五臟的功能關係非常密切,若臟腑功能失常,就可能出現異常脈象。

記者:中醫常見的脈象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該如何調養?

李曉君:臨床最常見的脈象有浮、沉、遲、數(音shuò)、細、滑等。

浮脈:可理解為淺脈,“如水浮木”,一般輕取即得,重按後感覺脈搏稍減但不空。浮脈一般預示著病在體表,最常見的是感冒。若外感風寒,寒主收,則脈多浮緊;外感風熱,血流急,則脈多浮數(快)。一般風寒感冒,如出現惡寒頭痛、鼻塞聲重、咳嗽痰白等症狀,常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麻黃湯、桂枝湯等來發散風寒;風熱感冒,如出現發熱、頭脹、鼻流黃涕、咽喉腫痛、舌紅苔黃等症狀,常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桑菊飲、銀翹散等來發散風熱。

沉脈:可理解為深脈,“如石入水”,一般輕取不易察覺,重按至筋骨才覺察到脈象搏動。沉脈一般預示著病在體內,但冬季氣血收斂,脈象亦偏沉,不一定是病脈。病理性沉脈的形成,分虛實兩種。實證可能由氣滯、血瘀、食積、痰飲所致,一般常用理氣、理血、化痰藥來治療,如柴胡、當歸、山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適當按揉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處),有助化痰祛濕。虛證多因氣血不足或陽虛氣乏,無力升舉所致,一般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人參、黃芪、地黃、山藥等補益藥。

遲脈:脈動遲緩(每分鐘脈搏約60次以下),一般多見於寒證。因為血的運行有賴於陽氣的推動,當寒邪侵襲人體,陽氣受損,可導致心動遲緩、氣血凝滯、脈流不暢。寒證一般會出現舌苔白、四肢冷、小便清等症狀。若經醫師判斷體內有寒,可以辨證選藥,或採取艾灸等方法來驅寒,如宮寒者可艾灸關元穴(肚臍下三寸)。

數脈:脈來急促(每分鐘脈搏約在90~120次之間),一般多見於熱證。熱則氣血運行加速,脈搏跳動快,一般容易出現發熱、面紅、舌紅苔黃等症狀,體熱的人平時可喝些金銀花茶、沙參茶等。

細脈:脈細如線,但是起落明顯,一般多見於氣血兩虛或濕邪。血虛則不能充盈脈管,氣虛則無力推動血行,故脈細小無力,這種情況下一般用黃芪當歸來煲湯喝,可補益氣血。濕邪也會阻遏脈管,導致氣血運行不利,脈細小而緩,體濕的人一般有口黏乏味、不想飲水、肢體困重、舌苔厚膩等表現,祛濕建議熬紅豆薏米水喝,可祛濕消腫。

記者:為了不影響把脈的正確性,去看中醫前,患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李曉君:脈象容易受飲食、運動、情緒等因素影響。一般臨床上我們希望患者保持平靜的情緒,如果患者急匆匆地跑過來,或因為怕自己有大病而十分緊張,都會影響把脈的結果。另外,飽餐後也不適合把脈。

記者:最後還想請教您一個問題,您認為中醫把脈診病有沒有局限性呢?

李曉君:無論中醫還是西醫,肯定都是有局限性的。就脈象來說,存在很多個體差異,比如剛剛講的浮脈和沉脈,一般瘦人容易出現浮脈,胖人容易出現沉脈,這都是生理性的差異,不能一概當作疾病看。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脈診應與望、聞、問診合用,“四診合參”才能得出結論,不能單憑脈診斷孕或診病。